【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潮涌巨变新钢城——教育画卷越绘越美

2018/9/17 10:43:31      点击:
0

  改革开放40年,很多地方,很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不例外。

  对教育40年的变化,杨庄乡长岭头小学教师王献伟感触很深。

  王献伟1974年出生,家就在大山深处的长岭头。他上小学时,长岭头小学还在村部,教室是几间草房,破旧门板当课桌,两个泥墩支块儿木板就是课桌,凳子从家自带。没钱买作业本,要么用树枝在地上写字,要么用破烟盒纸当作业本。师资匮乏,一个学校三两个老师,什么课都教。没有体音美课,更没有各种器材。课间,只有滚铁环、甩皮牛、打纸包、抓石子、踢毽子等简单的运动。后来,房顶塌了,他们连教室也没有了,就像打游击一样,有时在村里闲置的药铺上课,有时在村民家里上课。上学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山路,逢上雨天,就是标准的泥水路。最远的学生离学校10多里,且路上有条河,没有桥,每天得趟水过河。小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

  王献伟说:“记得有一年河里涨水,有一个同学掉进河里,被冲出好远,遇上路人才算得救。那时候,不但条件艰苦,而且每天上学还提心吊胆。”

  上初中时,得跑二三十里,全靠步行。没办法,老师在学校找了一间闲置的旧房子让他和另外一个学生住。学校没有食堂,自己上山拾柴做饭。“宿舍”漏雨,一天半夜,被子被淋湿,他坐起来生火烤被子烤到天亮。他说:“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辆自行车,有个像样的教室和宿舍。”

  2002年,在外工作8年的王献伟回到家乡长岭头小学任教。当时正赶上盖新教学楼,他激动得不得了:“现在的娃们有福呀,不用再受苦了!要是俺上学时,也有这样的教学楼,该多好呀!”后来,接着建了标准化的操场、厕所。再后来,有了图书室、实验室、体音美器材室、电脑室,有了电子琴、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还有了网络,大山里的孩子能坐在教室里与世界连接。孩子们上学走的路早已变成了水泥路,且河上架起了坚固的桥。王献伟感叹:“这在当年,我连想都不敢想,真想不到,社会发展得这么快!40年,教育事业变化可真大呀!”

  是呀!改革开放4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一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之路在13亿中国人民的脚下铺展开来:恢复高考、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以浓墨重彩之笔绘就出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也让13亿用知识与信念充实起来的中国人成为托举民族复兴梦的强大引擎。

  在国家大政策的指引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舞钢的教育事业到底经历着怎样的变迁呢?取得了哪些飞跃呢?

  由于受“75•8”特大洪水影响,许多本来就破旧的校舍被冲毁。1978年,受灾学校大多得到重建,但还存在许多草房危房。1980年,区政府动员群众集资建校,草房危房进一步减少。

  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局根据上级精神,开展了学校“六配套”建设,对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等六方面,按规定要求,该重建的重建,该升级改造的升级改造。当年,全市共集资1018万元,建教学楼22座,95%的学校通过平顶山市“六配套”验收。这一工程使我市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基本消除危房,消除土厕所,教室明亮,操场平整宽敞,学生上学不再自带凳子,学校建设开始向花园式发展。

  1994年至2004年,深入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在师资配备、课桌凳更新、仪器设备配备、六室建设(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校舍改扩建等方面下了狠功夫,我市办学条件又一次得到大的提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9年,我市以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开始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做到在政策保障上促均衡、在经费拨付上促均衡、在办学条件上促均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促均衡、在过程管理上促均衡。 2014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使我市城乡办学条件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我市在全省率先为所有中小学校楼房安装了避雷设施,为各中小学配备了专职保安,安装了监控系统,配发了警棒等器械,做到人防、技防、物防;小学“六室”( 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中学“九室”( 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更加完备,农村小学有了钢琴和标准化实验室,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标准化学生公寓、食堂和学生餐桌凳,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图书、仪器和体音美器材全部达到国定标准,大部分中小学达到“花园式”学校标准,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同时,筹资707万元建设的特殊教育学校于2014年秋季投用,全市68名残疾儿童到这里就读,填补了我市作为县级市无残障儿童康复教育的空白。

  2014年至2018年实施“改薄”工程,对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校园校舍进行建设,教学及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消除“大班额”和“大通铺”现象,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数字信息化也已走进校园,我市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已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15个,多媒体电教室30多个,所有农村中小学都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卫星收视设备,所有农村初中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设备,各学校都有了电子白板,让老师和学生扩大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开阔了眼界。各学校还依托校信通和优学通平台,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实现了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能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到2020年,我市将全面完成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教育资助政策也在一步步完善,也更加惠民利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实施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再交学费、书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中职、大学新生等各阶段贫困学生也都有了相应的资助。据统计,2012—2018年,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受资助人数共计62657人次,发放资金3818.17万元;2013—2017年享受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共计2041人次,发放助学贷款1549.25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教育的质量水平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力求抓实抓紧,全面发展。很多学生考上了高中、大学。高考成绩连年攀升,一些学生还考入了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高校。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的舞钢区共有2300人参加高考,考入全国重点大专院校20人,一般大专院校156人,中等专业院校285人。2018,我市参加高考1596人,一本进线206人,二本进线559人,还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大专和艺术类院校。

  “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质量建设,加强56所成建制学校的配套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好2-3个寄宿式小学,走特色学校之路,加快特色学校建设,在强化学校六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学校特色实验室、名师工作室、专业口语室、艺术舞蹈室。

  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教育的路任重而道远。社会仍在发展,改革仍在继续,相信舞钢教育的画卷也一定会越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