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理发店 承载脱贫梦——尚店镇顶门村村民张金芳脱贫小记

2018-7-20 18:54:42      点击:
0

  傍晚时分,尚店镇顶门村内,59岁的张金芳扛着锄头回到家,看了看还在熟睡的小孙女儿,对老伴高培云说:“地里也没啥要紧的了,我去儿子那儿住些时,你在家可要照顾好小的。”

  “中,也该歇些时了。你去垭口照顾好孙子,我在家带着小孙女,放心吧。”高培云笑着说道。坐在崭新的砖瓦房内,抱着熟睡的孩子,看着早出晚归的丈夫,高培云仿佛生活在梦里。

  想着过去房倒屋塌的窘相,四处奔波的丈夫和儿子,地里忙个不停的自己……高培云不由长出了一口气:“还好,一切都过去了。”

  为生计,四处奔波

  张金芳一家原本只有三亩三分地,春麦秋黍,勉强度日。儿子出生后,为了生计,张金芳跟着建筑队出去打工,只留老伴高培云在家种地,照顾孩子,每年只有农忙和过年时候才回来。

  高培云还记得儿子张宴畅6岁那年,张金芳在山东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工期紧,不让请假,张金芳忙了8个多月才回家。赶上夏收农忙时节,高培云一个人在地里忙乎着,收完了麦子,她在前面拉着架子车,儿子在后面推着车,有时还没走到家,孩子就累得在路边睡着了……

  自己在家虽苦,但是男人不出门赚外快,一家子的温饱都成问题。儿子张宴畅长大成人后,老两口舍不得让独生子去干建筑队,就拿出多年积攒的一点积蓄,让儿子在平顶山市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了美发技术。从此,张金芳跟着建筑队在省外干活儿,儿子张宴畅也在一些省市的理发店打工,一家人一年到头都是聚少离多,没几年,家里的破瓦房因为年久失修也塌了。由于没钱整修,高培云只得借住在亲戚家。想着一个家就这样破败了,儿子和儿媳年近三十还不敢要孩子,一家人的心头布满了阴霾。

  帮扶队,扶起脱贫梦

  就在这时,河南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舞钢分公司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宋世伟和我市委政法委成立的扶贫工作队找上门来,帮助他们制订了扶贫计划。

  一听说有人要帮他们脱贫,高培云可高兴坏了,赶紧打电话叫丈夫张金芳、儿子张宴畅赶回家。很快,在“六改一增”的帮扶下,张家原本倒塌的砖瓦房又建了起来,张金芳老两口子看病不但享受农合医保,而且中原保险再报销一部分,几乎不花啥钱。眼看着政府的帮扶措施处处贴心,他们心里十分感激。

  扶贫队了解到张宴畅有理发的技术,就动员他自己开店。随后,由市委政法委牵头,为张宴畅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并帮他在垭口找了门面房,开起了理发店。

  “市委政法委的陈国伟副书记多次为我家的事儿奔波,不但帮我选址找店面,还帮我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证、健康证啥的。在他的帮助下,啥都是最快的时间办理好的,开店前后各项事宜都顺利解决。”提起扶贫队的帮扶,张宴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去年10月,在垭口新市场附近,一家干净的店面,整齐的设施,给路过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板是个年轻小伙,凭借娴熟的技艺吸引来了很多顾客,小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让人难以想象,在两年前,他的家庭还是个经济落后、生活拮据的贫困户。

  这个小伙子就是张宴畅,凭借他在北京上海打工从业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这家名叫“主流造型”的理发店被他经营的蒸蒸日上。同时,国家扶贫政策还让他们家享有了种粮补贴、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一系列政策帮助之下,家里的经济收入明显好转,逐步实现稳定脱贫。

  “两年前,大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家里还穷,我因为要照顾孩子也不敢走远,只能在寺坡的理发店打工,勉强顾得上温饱。要不是扶贫队的帮扶,我做梦也想不到能这么快拥有属于自己的理发店……”每当回忆起往事,张宴畅就感慨不已。

  家里的生活变好了,张家于今年年初又喜添千金。如今,高培云在家带孙女,张金芳在理发店里一边照顾孙子,一边做些零活儿,一家人团聚在了一起,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宴畅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帮我实现了开店的理想,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勤勉经营,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走上致富路。”

  (文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