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不如好儿媳——记舞钢市八台镇彦张村孝顺媳妇李秋霞

2018-4-17 9:14:28      点击:
0
  
     在八台镇彦张村,有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多年来,她无怨无悔悉心照顾公公、婆婆,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长辈的美德。她就是李秋霞,在村里有口皆碑。因为孝顺,连续十余年都被村里评为好媳妇。
   (记者杨巧云)见到李秋霞时,她正在村南的菜地里种土豆,成片的绿油油青菜紧挨着土豆地块。种完土豆,她扭过身蹲在菜地里薅菜。
    “秋霞,咋薅恁多菜呀?”
    “俺妈晌午想吃懒豆哩!”
    李秋霞口中的妈其实是她的婆婆。
    日久见人心
    1983年,21岁的李秋霞走进了这个家庭。30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奉献着。
    走进李秋霞家 ,院落干净整洁,屋内摆放整齐。
    “瞅瞅她家,天天收拾哩跟新房子一样。”一同前来的彦张村妇女主任刘晓丽介绍,这个院子是秋霞的婆家,她家在前排。公婆年龄大了,她不放心,为了方便照顾二老,秋霞两口子干脆搬到这院儿了。她对公婆的用心程度,少有人能比。”李秋霞每顿饭前都先征求二老的意见,挑他们喜欢的做。公公腿脚不方便,每餐秋霞都端到老人手里。二老的衣服,根本不用爱人操心。秋霞不仅时常给他们换洗,还根据时令,适时购置新衣。为此,她没少落公婆“埋怨”。
    公公喜欢看书读报,秋霞就找些最新的报纸和公公喜欢看的书。婆婆喜欢听戏,秋霞专门托人从外地买了电唱机。
    平日里天气晴好,秋霞还搀着公公到院里晒晒太阳,到村上同邻居聊聊天,带着婆婆到附近有戏的村庄看看戏...
    朝夕相处,没有红过脸, 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李秋霞常说,能成为一家人,那是多少年修来的缘份。他们老了,我们做儿女的悉心照顾那是应该的。
  患难见真情  
   2016年大年初六,公公婆婆趁别人的车走亲戚。途中遭遇车祸。
   “当时听说出事了,我快吓死了,到现场一看,俺爸满脸都是血,左腿骨折,头上、脸上各缝了几针,耳朵也缝了五六针,都成血人了!”回忆过往,李秋霞仍心有余悸,“俺妈是下巴撞到前座上了,肿得老高,张嘴都困难....都不敢想。”
    每次做好饭后,李秋霞和女儿分工明确。自己照顾公公,女儿孟林照顾奶奶。“俺妮儿心细着呢,她把馒头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端到奶奶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奶奶嘴里。”
    去年农历六月的一天晚饭后,秋霞的公公婆婆一起外出转悠。刚出家没多远公公不小心摔倒了。李秋霞慌忙央人把公公送到八台镇卫生院。一拍片子,右臂骨折。
    “俺爸胳膊肿了两三周,衣裳都穿不上。”李秋霞回忆,那时天天弄个布条从脖子上攀住,吃饭穿衣都受影响。生活上的不便,带来了心情的烦躁。李秋霞想法逗公公开心,还变着花样做饭。
    为让公公早日好起来,李秋霞但凡听说哪里有好膏药,便带公公前去购买。后来,听说朱兰一家诊所有接骨膏,但是一张1000多元。她二话不说便带着公公前去医治。二老逢人便夸:“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俺家秋霞待俺们比亲闺女还亲、还可靠!”
   孝道代相传
     在李秋霞的感染下,她的一双儿女和孙子外孙都十分孝顺。
    去年夏天,李秋霞像往常一样,把家里安置完毕去幼儿园接六岁的孙女孟怡辰。刚到家李秋霞看到婆婆斜躺在沙发上,沙发旁地上有一大片呕吐物。原来,由于天气太热,婆婆中暑了。李秋霞扶婆婆到里屋床上躺下,给她端来了洗脸水,给婆婆擦拭以后,又拿毛巾在冰箱中冻了冻,敷在婆婆头上。直到婆婆好转,她又赶忙去做晚饭。“老太,你躺着别动,我喂你吃饭啊!”晚饭做好后,孟怡辰给太奶奶端过绿豆粥,非要用勺子喂太奶奶吃饭。不仅感动得秋霞的婆婆眼里噙泪,李秋霞也欣慰不已。
    “你知道她们家啥最多不?按摩器最多。”刘晓丽指了指沙发上的按摩器。“这都是俺妮儿跟俺孩儿从网上给他们爷爷奶奶买的,还千交待万嘱咐,叫二老一定要每天按摩半小时。”在李秋霞家的沙发上;分别放置着一大一小两个按摩器。小的是专门]按摩腰部的,大的是按摩臀部、腰背部和头部的按摩椅。
     “秋霞,我记得恁家不是还有个更大的哩?也叫记者瞅瞅吧!”“是哩,在里屋哩!”李秋霞边应,边引着我们往卧室走。一个智能康复仪安放在一张凳子上。“这是公公意外摔倒骨折时,孩子给爷爷买的。说是用这机器,身体好得快。”
     李秋霞的言传身教,让这个平凡的家庭自然形成了孝顺和谐的家风。生长在严守孝道的家庭里,耳需目染,敬老孝老的美德早已浸透全家人的心灵。孝道作为一种家庭文化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润物无声。
     记者手记:现如今,李秋霞的公婆均步入耄耋之年。由于她的悉心关爱,老人对晚年生活充满着更多期待和憧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大的人间大爱,也是尊老敬老的最高境界。这种大爱在李秋霞这个朴实无华的普通农家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如今,李秋霞孝老敬老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四里八乡的群众无不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