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路上“伉俪花” ——“河南最美教师”候选人、舞钢市杨庄乡长岭头小学教师李万军、刘延利夫妇

2018-7-12 21:36:14      点击:
0

  来源:平顶山日报

  长岭头小学位于舞钢市杨庄乡东南部的山脚下,在校生一至五年级仅60余人,教师7人。一年又一年,李万军、刘延利夫妇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履行着支教使命,承载着孩子们走出大山、放飞梦想的希望。

  7月7日小暑,本是放暑假的日子,夫妇二人却冒着毒辣辣的太阳,从舞钢市城区家里驱车赶往30多公里外的长岭头小学。“去学校取点资料,顺便看看假期孩子们防溺水安全工作。”李万军说。

  杨庄乡地理位置特殊,从西北到东南狭长几十公里,斜跨舞钢市西部,居民分散、山地面积多,跟其他乡镇比,支教环境相对艰苦。“我打小在山里长大,熟悉山里环境,对山里也有感情,尤其是想到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愿意去这样的地方。”谈及选择支教的初衷时,李万军说。

  自1996年从平顶山市师范学校毕业,今年已是他坚守三尺讲台的第22个年头,也是夫妻二人从事支教工作的第11年。本月初,在2018“河南最美教师”评选中,李万军、刘延利夫妇顺利入围。

  一路辛苦一路歌

  雷庄希望小学坐落在杨庄乡西南部,距离城区三四十里地。2007年,原本在距离城区较近、条件相对较好的郜林村小学任教的李万军、刘延利夫妇,响应教育系统号召积极报名,首站选择到此地支教。

  “支教第一年,大女儿刚满6岁,该上一年级了。为不影响工作,我和她妈商量后决定,干脆全家出动,以校为家安心工作。”李万军说。

  之前听说雷庄希望小学条件艰苦,李万军是有心理准备的,可现实情况还是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全校教师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墙角还要作为厨房。“学校为了照顾我们,专门腾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供我们居住。”李万军说。然而,由于校舍紧挨大山,屋内夏天潮热、冬天湿冷。每逢暑天,蚊子、蜈蚣不请自到。“一次半夜,听见他惊叫一声,开灯一看,一只蝎子正在他脸上爬,赶紧找瓶子把蝎子装了起来,折腾了一晚上,一家人睡意全无。”提及初到雷庄希望小学时的情景,刘延利仍记忆犹新。

  一次下大雪,赶往学校的山路坡陡路滑,一家三口差点滑下山沟。村干部听说后,当即号召全村群众顺山路除冰雪,“乡亲们的举动让我感触很深,他们是在用最朴实的方法欢迎俺、留住俺,俺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李万军说,条件虽然艰苦,可夫妇二人从未有过打退堂鼓的念想,而是倾尽所有履行着“师者”的神圣使命。“那时候,经济条件所限,只有一辆破二八自行车,无论刮风下雨,李老师和刘老师两人每周日下午准时带着自己的孩子赶来,在山路上骑骑推推、上上下下,从未耽误过一堂课。”时任雷庄希望小学校长姜耀伟说。

  辛勤付出、精心任教,换来的是教学质量立竿见影的变化:支教第一年,雷庄希望小学一举荣获全乡教学成绩第一名,夫妇俩也被评为“舞钢市优秀教师”。

  一声召唤,夫妻同心同行

  2011年9月,舞钢市瓦房沟希望小学教师资源急缺,李万军、刘延利再一次主动请缨。

  “100多个孩子只有校长一人,既管理又教学,忙里忙外。”初到瓦房沟希望小学,学校的现状让李万军深感意外,“我们俩刚一进校,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一双双渴盼的眼神,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再苦再累,也得留下来做点儿事。”

  李万军主动担起学校教导主任和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刘延利则勇挑三年级教学工作和校少先队辅导员的重任。山区孩子信息闭塞、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他们就把自己家里的书籍带到学校建起了第一个“校园图书角”;看到孩子们穿着破旧,他们就隔三岔五把自己孩子的衣服不论新旧拿给他们穿,孩子们有时候禁不住称呼刘延利为“姑姑”。自己的女儿却常常反问:“你们到底是学生的爸爸妈妈,还是我的爸爸妈妈?”

  山区小学留守儿童比重大。为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夫妇二人通过家访,有的放矢制订学习成长计划。三年级学生晓雪(化名)性格倔强又沉默寡言,还经常不交作业。夫妇俩到晓雪家走访,才得知晓雪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年迈、奶奶患病,对孩子疏于管理。此后,二人便经常找晓雪谈心并给予心理疏导。经过精心辅导,晓雪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孩子成绩提高不少,多亏了李老师、刘老师他俩,俺聪明的孙女又回来了。”时隔多年,晓雪的爷爷对二人的用心付出仍充满感激。

  在校沉默寡言的晨显在家极其懂事,一大早就起床帮奶奶干活,放学后先写作业再帮奶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一流的慧芳为什么考了95分,奶奶还是不满意甚至生气不给孩子做午饭?在校表现优良的陈帅在家对奶奶大呼小叫,还挑食……在刘延利的家访记录簿上,清晰地罗列着每一名孩子的学习、成长难题和事迹。此外,刘延利还在这个山区小学首次开通了“亲情热线”,把每位外出务工家长的电话号码记在日记本上,并及时将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与家长沟通,架起了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连心桥”。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还引起了省、市媒体的注意和报道。

  支教不止,爱在延续

  如今的长岭头小学里,一座淡绿色的二层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杨庄乡最偏远的一所山区小学,5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校舍破旧,只有两名教师5个班级,几乎无法正常开课。

  2013年,得知这一情况后,李万军再次征求妻子的意见,刘延利二话没说就和丈夫一起来这里支教,一待就是近6年。

  到长岭头小学担任校长后,因为前期积累有丰富的支教经验,二人很快进入角色:先从改善校容校貌入手,墙上的彩绘、教学的舞蹈比着电脑自己学、自己画、自己教;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并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将教学设施设备更换一新,还建起了同时能供20人使用的电脑室、多媒体室,维修更换了照明灯、电风扇等。在二人的积极争取下,2017年暑假,20余名清华学子来到长岭头小学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开启了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心灵之窗;学校绘画课、舞蹈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刘延利从全校仅有的12名女生中挑选出8人组成表演队,对着电脑上的教程一招一式地学。自2013年杨庄乡中心校首届艺术节比赛举办至今,长岭头小学一直保持着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对过去俺村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保才说。

  采访间隙,刘延利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儿传来稚嫩的声音:“刘老师,您是不是也放假了?俺想你了,不知道啥时候还能再见到您……”刘延利解释说,这是在瓦房沟希望小学支教时一个叫张文文的女生打来的。“类似的电话、信件问候很多,我也往往会成为孩子们《最难忘的老师》作文题里的主角。每每想到这些,所有的疲惫劳累感觉都很值得。”她笑着说。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从寒冬到酷暑,从北山到南岭,李万军、刘延利夫妇支教的足迹遍及杨庄乡东西南北,对于今年二人入围“河南最美教师”评选,“荣誉是肯定也是鞭策,只要组织需要,我们俩就会一直这么做下去。”李万军说。

  (记者 杨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