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写作的人——杨稼生

2018-4-3 9:53:33      点击:
0
 
      认识杨稼生的人,都知道,当年这位20多岁的文学青年被迫抡起镢头,在舞钢南大山里栽竹种树,一种就是二十二年。48岁,在他与世隔绝,提笔忘字的时候,又不得不重新握起笔杆子写文章。十年苦读,60岁开始在台湾、北美发表文章,出版7部文集。《失却的童话》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集《叩问童心》获杜甫文学奖《海蓝海蓝的眼睛》入选语文教材等等等等。
      不认识杨稼生的人会问,老先生的著作怎么这么多,他是怎么写的?
      杨老是这么说的。我一路小跑跑这几十年,几百万字靠两只手。
      杨老的家简朴却不简单。台湾著名诗人、资深编辑痖弦曾在这里留下了欢声笑语:美国《世界日报》儿童版主编桂文亚给住在这个小屋的田田寄过压岁钱;徽州砖雕第六代传人张存士每年都来这里,看望杨老;很多作家、文学爱好者经常来这里寻求答案,报告好的成绩;山民朋友们总会在收获的季节来到这里,分享劳动的喜悦……特别是在这个不足3平方米的阳台书房里,很多人解开心中的谜团,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舞钢报》资深编辑李炳镇说在这里培育出来不仅仅是一批又一批的文学作品,更是孕育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大家上下求索,笔耕不辍。如今有几十部文学作品问世。稼生功不可没。
也是在这个小书房里,杨老付出着汗水,收获着喜悦。杨老每天要在书房里呆上十几个小时,读中外名著读唐诗宋词,哲学、美学;写国事,家目事,亲朋,邻里思考着人这一生到底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勤学苦读,他耳鸣,有眼疾,但头脑很清晰。看书写作,5分钟就需要休息一次。他现在的写作方式是先在脑子里想好语句,标点符号,然后睁开眼睛写下了,再想,再写。
      凌晨一两点,大家睡得正香的时候,杨老还在写作。
      杨稼生说夜里一两点的时候,他脑子凊醒的很,像收获季节一样。到第二天把晚上记得小纸片往书桌子上一摊,过滤过滤看看,能用的他写到稿纸上。
      就这样,一卷卷饱含真情的朴素文字,一篇篇倡仁劝善的肺腑之言,通过报纸、杂志、书刊、网络等传播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舞钢信息》总编郭自强说杨老师的作品就是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让你的心灵能得到洗涤。他给人一种思想上震撼,给人前进道路上的一种指引。
      读者王文珺说2001年的时候,接触到《叩问童心》这本书,给我教育孩子指明了一个方向。在2009年6月份,我给杨稼生先生通了第一次电话,我给他说我叫文珺。当他喊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出来了我发现我没有找错人。
      就在前几天;我们又看到了杨老的新作,他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一一写了出来,都不长,但句句中肯。
      在《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中他写到,作文写诗并非难事。造化的“外物”俯仰皆是,任你所取,只希望你的“心源”不是木质的。
      在《写什么》中他写到,小事,你只要是在一种深刻、精致的关照下描述完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无题》中写到文章不是寒暄,跟做人样,靠诚恳立身。
     是的,作文就是做人。杨老说,幸亏他托生成人,又爱上了文学。活着是为了写作,写作,证明他还活着。
     来源:舞钢信息